西洋绘画的罗可可时代
发布日期:2017-03-10     浏览:1959次     文字分类:彩绘墙绘  

西洋绘画的罗可可时代十七世纪的欧洲,所谓巴罗克艺术繁荣兴盛,到十八世纪,却转变而为罗可可。罗可可艺术的中心是法国。

(一)法国

罗可可艺术所谓罗可可(rococo),最初指的是始于路易十五世时代的室内装饰。用贝壳、石子等作假山(Ro-caille),用以装饰室内;虽有点混杂的感觉,不过当时认为潇洒风雅,颇为人们所好尚。后来,按石子或贝壳作的装饰稍加以变形,作成涡形纹样或花饰之类的东西用于装饰。而按照Rocaille风的意思,将这种装饰称之为罗可可。罗可可室内装饰的别致感立刻也为雕刻建筑所采用。十七世纪的雕刻过于装模作样,姿态威严;与此相对,这个时代的雕刻却是一种矫饰的生动,就是衣服的褶襞,据说深雕不风雅,要风雅就应浅雕。至于建筑,巴罗克建筑有粗大的柱子和大楼梯,而罗可可建筑柱子细小,楼梯也小;这方面的详细情况应由建筑史、雕刻史研究。总之,十八世纪的艺术,已经成为风雅别致有生气的东西。巨大的使人感到压抑的、威严的、尊大的东西遭到排斥,代之而起的是喜欢小巧、珍奇、雅致、轻快、富有生气的东西。不仅艺术上是这样,日常生活、服装、言语、礼仪作法都是如此,也就是变成所谓罗可可式的。十八世纪的法国法国的文化艺术成为罗可可风,当然有上述那些理由。不过,如前所述,在路易十四晚年,法国虽然已居于欧洲霸主的地位,然而财政疲敝,人民缴纳极高的税金,借给王室的债款也不归还,因此到十八世纪幼弱的路易十五世时代,人民对王室和贵族怨声载道,自由平等的思想风起云涌。认为宗教和历史学只不过是使国王的特权合法化,已经不值一顾,代之而起的是自然科学兴盛起来。自然科学毫无例外地无论贵族和市民们都同样适用,国王和贵族也受到重力法则支配,血液循环现象并不止是市民们才有。在文学家中,这种自由思想的代表人物是伏尔泰和卢梭。由于这些情况,路易十五世,甚至出入宫廷的贵族,都不能象从前那样过于妄自尊大。他们不知不觉地为市民的势力、市民的思想所包围,生活和趣味也发生了变化;当然完全舍弃贵族的骄傲也不甘心,因此,就喜好那种一半贵族的一半市民的生活、趣味和艺术。建筑从巴罗克式富丽堂皇的宫殿转变为小巧别致优雅的别墅;装饰由金碧辉煌变为轻快潇洒的风味。这就是罗可可时代。那末这个时代的绘画,是什么样子呢?罗可可的绘画罗可可绘画从它的主题来说,和巴罗克一样,都是贵族的,都是国王和贵族的肖像画,也有关于宫廷生活的作品;但这些肖像都是豪华纤细的,即使是男人的肖像,也似乎有些女性化,看着有些纤弱。在巴罗克时代恰好相反,就是画女人也男性化,描绘得强壮有力。特别是在宫廷生活的画中,这时,舞会、野游这种玩乐的场面很多,是引人注目的。至于绘画技术方面,和巴罗克断然不同,例如,没有巴罗克特点之一的显著的明暗对比,而给人一种轻快平面的感觉;色彩也不喜浓重壮丽的,而是用银色、不鲜明的金黄色、白色等,总之是轻淡的稳静的色彩;线条也是那样,不用巴罗克曲折夸张的线条,而只使用柔和的曲线,两者完全不一样。罗可可绘画在法国开花,站在前列的人是华多。华多(AntoineWatteau,1684―1721)生于靠近比利时国境的瓦伦西恩村,父亲是泥瓦匠人,因为生活不充裕,很早就让华多作小工。但是华多喜欢画画,开始随有画画才能的村公所书记学习,不过,连每月酬金也不能付,买颜料的钱也没有。尽管一点办法也没有,但到十九岁,他断然决定作画家,前往艺术之都巴黎。到了巴黎,当然也不得不为生活而奋斗,好容易才在一家杂货店找到工作。他决定画廉价的画,但是因为食物贵,工作时间也多,以前身体就不结实的华多由于劳累和营养不良,患了肺病。据说尽管那样,仍继续工作,在极少的休息日里也不松懈地自修学习。不久,戏剧布景画家吉罗特看出华多的才能,把他收为自己的学生。华多住宿在吉罗特的画室里,勉强有个落脚之处,可以用功学习。而吉罗特从事画意大利式喜剧布景的工作。学生华多这时第一次看见所谓意大利的戏剧,也才了解到意大利风的优雅。华多的u技巧/u不断提高,画戏剧广告比先生还好,因此吉罗特不知不觉开始嫉妒他,把他从自己画室里赶了出去。华多没办法,就作了当时负责监督莱克桑勃尔宫殿的叫安德兰的画家的学生,他也给予华多的艺术以很大的影响。在莱克桑勃尔宫殿,有鲁本斯三十六幅壁画;关于这些壁画,在前面已经谈过。华多研究这个巴罗克大师出色的宫廷艺术家的作品,颇有一些心得。《化妆的女人》是华多的初期作品,看看画上有鲁本斯的影响,就可以明白这一点了。此外还有一点,当时莱克桑勃尔的庭院还不是人工设计的,而是自然的森林,华多可以随心所欲地观察古老的树林,美丽的草丛。据说他后来作品中出现的树木草丛,大多是这个时代研究写生的。可是,华多又遭到老师安德兰的嫉妒,不过华多也变得稍为机灵一些了,没有吵架,这次自己引退返回故乡,仍旧刻苦地画画。他的画意外地被美术院的会员们发现,当时华多刚二十九岁,说他是个出色的天才,评价很高,他一跃而被推荐为享有盛誉的美术院会员。此后就是华多的艺术活动时代。他作为受人尊敬的美术院会员,开始和出入宫廷的贵族和体面人往来,并出现于优雅的贵妇人的沙龙里;因此,这些有闲贵族的罗可可式生活和趣味也就传到华多的笔下。例如《谈笑》:在树荫下执扇的贵妇人的旁边,乐师在吹笛,但贵妇人听也不听地在和另一个男人谈笑;如果专心听音乐,她就不是罗可可式的贵妇人了。这幅作品里有轻柔的诗一般的气氛,不用说,背景树木和草丛都有助于那诗意优雅的情调。同样的作品另外还有很多。华多还画过舞会、喜剧等方面的画,最有名的杰作是《发舟西苔岛》。所说的西苔岛是希腊神话中爱神、诗神游乐的的美丽岛屿。此画描绘贵妇人们出发去那里访问,不仅它的构思是绝无仅有的,就连他的画法也是诗意的、空想的。整个画面涂上几层颜料,用细腻的笔触迷蒙地表现出远景的山和树木,可以认为在罗可可风的绘画中是超群出众的作品,气派也高尚潇洒。只画这种高尚绘画的华多一般被认为是贵族趣昧的画家,耽于享乐的画家,但实际上却不是这样,他本人生活并不愉快。作了美术院的会员以后,得到了名声,收入也多起来;但他的肺病日益严重,经常胸痛,日子过得很痛苦。有个时候曾经转地到伦敦,结果病情反而恶化。他又回到巴黎,准备回乡和思念的故乡告别,但就在准备期间,突然病死。朗克列(NicolasLancret,1690―1743)和华多是同辈人,也一起在装饰画家吉罗特的画室里学习过,他也是为意大利式喜剧所鼓舞的画家,《女优肖像》可列为他的代表作之一。据说他很勤奋,夏天带着写生本到巴黎郊外各处去,冬天到美术院的画室,经常手不离画笔。他也是罗可可画家,作品多半是有关野游和舞蹈的,如题为《夏天》的作品,描写庆祝丰收的农民跳舞,但是男女农民看起来象贵族一样高雅。巴罗克的农民象贵族一样妄自尊大,而罗可可的农民却象贵族那样装模作样。从这一方面讲,这幅作品对了解罗可可是很适合的。布歇但是,最具有罗可可风格的是弗朗索瓦?布歇(FrancoisBoucher,1703―1770)。布歇生于巴黎,父亲是图案画家。从少年时代受父亲的教育,是个极其早熟的人,二十岁时就获得美术院展览会的一等奖。以后,在意大利留学四年多,技术越发提高;回到巴黎后,声誉大振,以至受到贵妇人们的沙龙的接待。顺便说一下,路易王朝的贵妇人的沙龙是有名的学者、政治家、诗人、音乐家、画家等聚会的场所,受到那里的接待是无上光荣的事。布歇由于这种关系就开始结识了各方面的人士。他既画歌剧院的布景,也画壁挂织物图样。因此,不久他的才能被路易十五世的情人蓬帕杜夫人所赏识,画了几幅她的肖像画。蓬帕杜是路易王朝第一美人,而且是才女。布歇又为这个奢侈享乐的美女设计女服和装饰品,布歇设计的图案成为当时出入宫廷的贵妇人们所效法的榜样。由此可知,布歇富有装饰的手腕和才能,他的绘画也都具有装饰的要素,试看《爱之目》、《牧歌》就可明白;但是,他的作品,全都是冷淡的银色的调子,虽然高尚优雅,却不使人有亲切感,例如《月亮女神的水浴》中的月神狄安娜以及她的侍女的裸体,虽然圆润光滑,却令人以缺乏温暖的感觉为憾。也许当时的贵族式的骄矜的人们就喜欢这样。弗拉贡纳和布歇具有同样倾向的画家有弗拉贡(JeanHonoreFragonard,1732―1806)。他是布歇的学生,而且又不断研究下面要叙述的夏尔丹,并取得显著进步。他也留学过意大利,三十一岁回巴黎以后,才开始他的真正的创作活动;他的作品手法多种多样,既有豪放恣意画成的,也有精心严谨地描绘的。他的代表作品是《秋千》。巧妙地运用明暗的变化,以纤细的笔致,描绘出庭院和树林的美,非常精巧。它的纤细的线条,有种类乎病态的魅惑,色彩也淡雅。从这种表现来说,弗拉贡纳虽然是天资丰富的艺术家,但他的主题却稍稍有种不严肃之处。从下往上眺望正在打秋千的贵妇人的年轻贵族,也许当时没有遭到非难,但今天看来,就颇有轻佻浮薄之嫌了。对此只能认为弗拉贡纳是迎合贵族的轻佻作风。如果说华多是好的方面的罗可可画家,那么就不能不说弗拉贡纳却具有罗可可的浮恶之气,正是由于这一点,应该说他又是最罗可可化的。总之布歇和弗拉贡纳都充分表现了路易王朝贵族、贵妇人的轻艳奢侈嗜好游玩的生活、感情和趣味。而宫廷贵族、贵妇人的这种生活也不过是象昙花一现的梦境一样。他们在豪华奢侈的沙龙度过快乐的夜晚的时候,在下层市民中间,自由民主的革命思想却以可怕的力量扩大传播;在路易十六世时代,终于爆发大革命。这时候,描写具有巨大的潜在势力的市民生活的画家是夏尔丹。夏尔丹(Chardin,1699―1779)生于巴黎,最初衷心敬仰维米尔等荷兰画家,画花、u水果/u和动物等;二十九岁时被推举为美术院会员后,突然对画人物感到兴趣。但是,夏尔丹所画的人物不是上流社会的贵族、贵妇人,而是下层的市民。他在劳动的市民生活中发现极度的真实,而且出色地表现他们。色彩调和,也喜欢明暗对比的调子,画风也很优美。《作面包点心的人》是他的杰作之一,捕捉了日常生活的一个场面,出色地描绘出劳动人民的真实情景。《饭桌上的祈祷》也很有名。不过,《喝茶的女人》的稳重的写实主义,也许比这些有点浪漫主义的艺术更好,没有表面的甜密感情,又极其严整。这些作品真不愧是深研了维米尔的作品,确实出色地描写了市民室内生活的情调。格瑞兹夏尔丹描写市民生活的实质方面,格瑞兹(Je-anBaptisteGreuze,1725―1805)却是以描写市民生活轻巧享乐方面而闻名。他是勃艮底木匠的儿子,从小喜欢画画,但父亲不允许他作画家;不过外祖父是画家,认识到他的才能,带领少年格瑞兹到里昂学画。格瑞兹由里昂到巴黎,一面上美术院,一面从事创作。那是他二十一岁的时候。在美术院不久就崭露头角,由《给孩子读圣经的父亲》一画,一举成名。不过格瑞兹并不满足,又去意大利研究文艺复兴大师们的作品。他回巴黎以后,名声越来越高。说到格瑞兹的名声,应该讲到一个少女安勒?卡弗列俄尔的故事。她是阿乌加斯金河岸一个旧书商的女儿,格瑞兹非常喜欢她的天真可爱和稚气,以她为模特画了《鸽子和少女》、《打破的水壶》等好几幅画。她那天真烂漫稚气悦人的情态受到人们喜爱,她也因而成为整个巴黎受人欢迎的女子,格瑞兹也随之而成为受人欢迎的画家。但是,实际上她却并不是天真烂漫的女孩子,而应该说是给人带来不愉快的女子;格瑞兹却没注意到这些,不久和她结婚,高兴得了不得,她想要什么就给她买什么。安勒越来越放肆,到最后卷走格瑞兹的财产,竟说什么“他再也没用了”,就把他抛弃了。因此,格瑞兹变得一文不名,晚年不得不过着非常悲惨的生活。格瑞兹除了以他的夫人,也就是以安勒为模特的许多美人画以外,还有《乡村订婚仪式》等其它作品。在他的作品中,没有夏尔丹那种朴实,这大概是谁都会立刻注意到的。如《索菲小姐》可以认为是以当时轻浮的巴黎社交中喜欢意气用事的女人作为描写对象的。她象贵妇人那样装模作样,与其说是高尚,不如说是有些轻佻放荡。这是路易王朝末期的社会相。法国革命就是从这种社会背景下,象火山一样喷涌爆发出来的。(二)十八世纪的英国lt;Pgt;那么在隔海相望的英国又是什么情况呢?在这个岛屿帝国里,绘画的发展非常迟缓,到十八世纪以后,好容易国民的绘画史才开始展开。我们在此以前已谈过一些英国的情况。十六世纪德国画家荷尔拜因渡海来英国,十七世纪鲁木斯、凡代克也曾到伦敦等等。特别是凡代克作为查理一世的宫廷画家长期住在伦敦,对英国美术界给予刺激,这是无疑的;但是令人奇怪的是,英国本身却没有出现卓越的画家。到十八世纪以后,英国才初次产生国民美术,站在前面的是荷加斯。威廉?荷加斯(WilliamHogarth,1697―1764)生于伦敦,父亲是寄宿学校校长,很早就看出荷加斯的才能。荷加斯最初做一个银器工匠的徒弟,学镂金底样和雕刻,因为决心要画画,就到一个叫桑希尔的画家家里,正式开始学画画。但是荷加斯决不是好好遵循先生教导的听话的学生。因为桑希尔是当时知名的人,只让学生临摹,他的教授法毫不生动。荷加斯很讨厌临摹,相反,他却喜欢照实物写生;这种方法,当然是产生真实绘画的必由之路。不过,荷加斯却出人意外地长期到桑希尔的画室去,实际上那是因为喜欢桑希尔的女儿简恩,最后荷加斯带走了简恩,草草地结了婚。桑希尔大发雷霆。当时荷加斯还不过是无名的青年画家,作版画勉强维持生活。然而不久,荷加斯的连续性组画逐渐博得好评,取得公认的地位,这时,桑希尔才赞同二人的婚姻。关于这些连续性组画作品有说明一下的必要。这不是开端于荷加斯,而是从中世纪就有的。中世纪的画家们画几幅画来表现玛利亚传、基督传、使徒传,一看那几幅连续性组画,就可以知道玛利亚、基督和圣徒们的一生。如乔托在阿西西教堂的墙壁上画了圣法兰西斯柯一生的连续性壁画。但是荷加斯却把以前这类仅仅是作为某个故事的说明画而画的东西,连故事本身都由自己创作,又由自己把它画出来,从这点来说是新奇的。荷加斯就象用绘画来创作小说戏剧一样。在他的这种小说戏剧中,有滑稽、严肃、讽刺,各种各样的东西,最受欢迎的是《文明结婚》连续性组画。这个故事是描写某伯爵家发生的因袭的结婚悲剧。伯爵只想发财,和暴发户的女儿结了婚;但是本来二人之间根本没有爱情,结婚以后不久,就相互厌倦吵架。伯爵有了财产,又想方设法找发财的妙招;和炼金术师交了朋友,于是任意挥霍财产;而伯爵夫人则每天每晚请来许多朋友,举行宴会。不久生下孩子,当然孩子是交给褓姆了。伯爵因为一点不值得的小事和坏蛋决斗被杀死,伯爵夫人也突然醒悟,不堪自责,服毒自杀。然而听说她处于危笃状态,马上跑来的父亲,却不是先哀伤他的女儿,而是马上从女儿手指上取下宝石戒指,放在自己口袋里。故事虽然很浅显却饱含着锐利的讽刺。当然荷加斯不只是画这种连续性组画,也画正统的画,例如《卖虾少女》这种用粗放的笔触画出的富有气势的作品。从充满泼辣的生命力、活力这点来说,可以说是无可比拟的。荷加斯还有独特的绘画理论,他说“我们眼睛所看到的世界,都是由线条组成的,线条中以曲线与蛇状线最美”,郑重地论述线条美这一点,使我们很感兴趣。如按他的说法,蛇状线似乎由于给人感觉复杂、富于魅惑力而很美。巴罗克的绘画,特别是在鲁本斯的作品中,这种蛇状线用得很多;相反,现代即罗可可绘画中,因为曲线太多,它的美也就淡薄了。简单说来,结论是世界上S形线为最美。这种看法,虽不能说有充分的科学根据,却具有只有艺术家才能想到的那种奇特的见识。雷诺兹继荷加斯之后的大师是雷诺兹爵士(SirJoshuaReyNOLDs,1723―1792),他是普利茅斯军港附近教士的儿子,很幸运得到英国舰队司令官基倍尔总督的宠爱,从很早就被带到意大利的罗马。从米开朗基罗的艺术受到强烈的激动,因此埋头研究米开朗基罗;由于过分热中于研究,患感冒而得耳疾,以致一生成了聋画家。除罗马之外,也去过威尼斯、佛罗伦萨,三十岁回伦敦以后,他一跃而成为大画家。因为有基倍尔司令官及其他有力的后援,1767年在国王乔治三世的赞助下,创建了王家美术院,雷诺兹被任命为院长,从此他在美术界的地位已不可动摇了。据说他在伦敦的邸宅是当时社交界的中心。有名的文学家乔叟、哲学家柏克、小说家哥德斯密等都是雷诺兹的亲密朋友。据说雷诺兹终身独居,倾全力从事绘画,但在他家里住着两个可爱的侄女,既是他的安慰,也成了艺术上的灵感,例如谁都喜欢的《天真的时代》是以他的一个六岁的侄女为模特画的,《小莎米尔》多半也是同一模特。雷诺兹也画女演员肖像如《扮演泰伊斯的艾米尼伊小姐》、《扮演悲剧女神的茜托恩斯小姐》等。聋画家雷诺兹晚年又患眼病,左眼失去视力。以后虽然再也没有大的创作,不过他一方面是画家,同时和荷加斯一样,对艺术理论也有一定见识,也有这方面论述。然而无论绘画和艺术著述都有点肤浅之处,总觉得不及荷加斯。庚斯波罗堪与王家美术学院院长雷诺兹并肩相比的大师是庚斯波罗(ThomasGainsborough,1727―1788)。庚斯波罗是萨福克羊毛商的儿子,母亲是画花卉的静物画家,所以很小就由母亲教给绘画。十七、八岁时已经成为萨福克有名的肖像画家,收入也相当多,所以自己已能独立生活。十九岁时结婚,三十三岁移居伦敦社交界人士汇集的巴斯,开始按订货画肖像画,这也就是庚斯波罗艺术活动的开始。他的肖像画突然之间受到伦敦美术爱好者的欢迎。实际上,就是今天来看,他的画也是气品高尚豪华,受到欢迎是理所当然的;例如《女演员茜托恩斯》,虽然雷诺兹也画过那个女演员,但是庚斯波罗画的却更高雅,具有极其清澈的感觉。所以在他的画室里,委托画肖像画的贵妇人络绎不绝,据说国王的使者也特意从伦敦赶来请他。英国的美术界好象分为两派:住在伦敦的雷诺兹派和坚守巴斯的庚斯波罗派;终于因为“两雄不能并立”,两人之间遂起倾轧,而至绝交,这也许是不可避免的事情。庚斯波罗认为雷诺兹尽管装得象个学者,不过是画些庸俗无聊的画。照雷诺兹说来,庚斯波罗只不过是个轻薄的才子,没有教养的画家。以致留下了这样的故事:雷诺兹在给学生讲绘画技术时,关于色彩,经常教育学生“决不要用大量蓝色”。庚斯波罗听见大为生气。因此下狠心,用大量蓝色画了有名的《蓝衣少年》,讽刺雷诺兹的绘画理论毫无道理。也许庚斯波罗是英国第一个肖像画大师。《少女哈乌阿夫尔特》也是儿童肖像画中出色的一幅。确实,庚斯波罗以画肖像画赚取很多钱,过着奢侈的生活。他不仅画肖像画,而且也擅长画风景画。他自己就坦率地说过“画肖像画是为了钱,画风景画是为了爱好”。试看《赶集去的车》,森林中树木的沙沙声、浓郁的树荫、小道等,都使人感到对自然怀着深切的爱。在庚斯波罗以前,英国曾有象理查?威尔逊(RichardWilson,1714―1782)那样的风景画家。不过作为一流的大师还要说是庚斯波罗吧。乔治?罗姆奈(GeorgeRomney,1734―1802)他在英国也被认为是杰出的肖像画家。他一生都坚决不在美术院展出他的作品,对美术院院长雷诺兹怀着强烈的敌对情绪。因为他在青年时代展出的历史画,创作得非常好,本来应该得奖,但是雷诺兹却因为私情把奖授予自己的朋友,因此罗姆奈恨之入骨。就是说,罗姆奈是肖像画在野派的首领。据说尽管报酬要得非常多,到他画室订画的人仍然蜂涌而至,而且因为住在伦敦,所以对雷诺兹来说不能不感到是劲敌。他的作品中以哈米尔顿小姐的许多肖像为最有名。罗姆奈几乎花了五年时间研究这个哈米尔顿小姐,描绘了她种种的姿态和表情;他的热情使人惊讶。但是,罗姆奈的肖像画中尽管具有快乐的情调,却没有深度,和庚斯波罗不一样;因此不如说他是一个通俗画家。其他画家此外,在十八世纪的英国,有堪称为雷诺兹的后继者的霍普纳(JbhnHoppner,1758―1810)、劳伦斯(ThomasLawrence,1769―1830)以及女画家考夫曼(AngelicaKaufmann,1741―1867)等人,所有以前介绍过的画家,只有荷加斯例外,包括雷诺兹、庚斯波罗以至考夫曼在内可以说都是贵族的肖像画家。他们的顾客几乎都只限于上层人物,因而他们的作品也是迎合贵族的生活感情、趣味和好尚的。优雅、高尚、稳静、潇洒,而且有种冷淡的感觉,这种特色不用说是罗可可风的。当然,十八世纪的英国贵族、贵妇人的生活和趣味,和法国的路易十五世、十六世时代并不一样,但尽管具有一些英国特有的东西,因为两国颇为接近,受到路易王朝的罗可可风的影响是不容置疑的。到十八世纪末,英国出现了完全崭新的艺术运动。下面就来加以论述。产业革命和艺术从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初,众所周知,英国发生所谓产业革命。也就是因为发明了纺织机械和蒸汽机,以前由工人的手制造的东西,全都开始用机器大量生产。结果,大批工人被机器夺去了工作,出现失业者骤增、生活困难的现象。这种现象特别是在利物浦、曼彻斯特、朗格郡、伦敦等大城市很显著。在工业城市,充满了失业者。那些失业者说“这就是托机器这个恶魔的福!”甚至出现发生暴动把机器毁坏的情况。在城市里,工人和资本家开始对立,展开经济斗争,反对降低工资,反对解雇人员,同盟罢工等斗争频繁不绝。这种经济方面的斗争,不用说是物质文明发展的结果,肯定是不可避免的。因而又发生使之缓和的运动,文艺家中间也发生这样的运动。例如有人说,产生这种斗争的原因是“大家都成为利己的,丧失了基督教的爱怜人之心”,因此创作基督教式的文学,著作《圣诞颂歌》的狄更斯等就是这样的人,认为用慈善事业就可以改良社会;又有人说什么“现实的生活是丑恶的,但以前的中世纪却是美好的”,出现象司各脱一样,只写中世纪故事的小说家;也有象拜伦那样的人主张“英国人的生活是丑恶的,但如果到希腊去,就是今天也是美好的”;也有人认为“都会生活虽然不堪忍受,但乡间还存留着美好的大自然”,所以也出现了歌颂大自然的美的华兹沃斯一派的田园诗人。在这种情况下,画家中间也必然出现一种新兴的运动。在绘画方面,首先是风景画开始流行。人们的心从大都会互相倾轧的生活,转向宁静的大自然。透纳英国的风景画家虽然也有上述的庚斯波罗那样卓越的人,但是作为风景画专门的画家,却首先应当举出威廉?透纳(WilliamTurner,1775―1851)。透纳是伦敦理发师的儿子,从小就表现出绘画的天才,十四、五岁左右以后已经可以靠画画得到相当的收入。最初多画水彩画。但是,二十二岁,在王家美术院展出油画,受到欢迎以后,转向油画,致力于描写月光、朝雾、晚霞中雄伟大自然中蕴藏的诗意。他的著名作品虽然有几幅《威尼斯风景》、《雨、蒸汽及速度》等,但比这些作品更为人所熟知的是《军舰德美勒尔号》。从透纳的所有作品可以看出,表现着想要压倒人的一种霸气。常常在展览会的前一天,他特意到会场去,注意地看陈列在自己画近旁的其它画的色调,再在自己的画上涂以强烈的颜料,想压倒其他的画。因此有时候把整个构图弄乱,不止一次受到批评家的嘲笑。象《军舰德美勒尔号》,描绘在落日的海上,配置着已经属于过去时代的帆船和新时代的汽船,想要表现历史的感情;不过,当时它被作为只是乱涂颜料的作品,曾受到严厉的批评。却说,透纳在晚年虽然成为有名的画家,过着非常富裕的生活,但很难令人想象,却是一个具有象侦探小说中那种双重性格的人,有时象个可尊敬的绅士住在山下幽静的邸宅里,有时却象“一个老船工”住在偏僻地方的贫民窟里,穿着破烂的衣服,一面晒太阳,一面给贫民窟的孩子们信口开河地讲“乘船冒险故事”。而且他死后,尸体也发现在贫民窟一间肮脏的屋子里。康斯太勃和玄秘的透纳比较,康斯太勃(JohnCons-table,1776―1837)却是谦虚的心地严肃的风景画家。他是东部地方磨坊主的儿子,少年时代就在那里度过,他对光的敏感大概早就在那时养成了。据说每当水磨咕噜咕噜转动的时候,屋里的明暗就发生变化。另外因为需要把谷物放在院子里晒干,所以任何时候都必须注意天气的变化。也就是说,少年时代已经决定了作为风景画家的康斯太勃的特色。他十九岁时去伦敦,开始学习绘画。但因家庭不算富裕,要靠画肖像画维持生活。然而他似乎坚信自己的前途不在于描写那些虚伪狡诈的人的面貌,而是大自然的美丽的风景。他尊敬荷兰风景画家委米尔和霍贝玛的艺术,热心研究他们的作品和大自然的美。看一看《斯特雷得福磨房小屋附近的船艇修造场》,就可以使人感觉到他早已对自然热爱;到《干草车》,巳经对大自然的研究更加深一步;而《哈姆斯塔特的荒地》,画着高山和远处可以望见的平原,使人感到具有东方山水画的那种遥远的感觉,更引起深切的情趣。他的艺术最显著的特色是画光,山顶留下轻微的太阳光、云的光辉、空气的色彩等等;但是,除此而外,他爱用白色颜料涂在树干、树叶等处,画出刺人眼睛似的强烈的光,一般称之为“康斯太勃的雪”,这后来也给法国印象派画家以影响。他不但画出自然的本来面目,而且是怀着爱来画。他画的题材,也不是象透纳那样出人意表,不可捉摸,而是单纯的易于亲近的。他的色彩鲜艳,大量使用别人从来不十分喜欢用的绿色,而产生出生气勃勃的感觉。布莱克作为风景画家的透纳和康斯太勃是想在大自然的美中看出心灵的平静,而威廉?布莱克(WilliamBlake,1757―1827)却想要走入神秘的世界,逃避现实的丑恶。布莱克生于伦敦,初期作雕刻见习生,一面研究米开朗基罗,一面开始画画。他的作品线条和色彩都单纯有力,表现超现实的梦幻的感情,例如《受胎》、《创造日》以及有些可怕怪诞的《蚤的幽灵》等,都是象征性的,在某种意义上属于病态的东西。布莱克也以诗人而著名;他的诗表现画意,受到一部分人的强烈喜爱。

说说您的看法:(无须注册)

所有评论:共0条评论


暂没有评论。
;
资讯分类 (Article classification)
热门资讯 (Hot news)
最新文章 (Latest information)